在我居住的小城的北面,有一片景觀林。這里綠蔭如蓋,鳥鳴啁啾,是小城的人們鍛煉休閑的好去處。早晨,人們喜歡到這兒來晨練;傍晚,人們喜歡到這兒來納涼。
然而曾幾何時,這里還是一片沙荒地,植被稀少,一刮風,塵沙就會漫天飛揚。住在附近的人們即使關門閉戶,沙塵也會尋找一切縫隙鉆進屋里。
前幾年這里被辟為經濟開發區,為了改善環境,人們開始種樹。樹長起來了,風沙一年比一年減少,鳥兒也來了,原來的沙荒之地變得林木蔥郁、鳥語花香。不知道的人不會想到這兒曾經是一處沙塵的源頭。
防風固沙、涵養水源、凈化空氣、調節氣候,樹是人類無私的朋友,總是給予,卻不圖回報。和樹相比,人類倒有點像傳說中的饕餮,總是在吃,卻總是吃不夠。在金錢和物欲的侵蝕下,在自私與貪婪的助催下,我們的精神家園正在一步步走向“荒漠化”。
治理土地的沙荒最好的辦法是種樹,治理人心的沙荒也要“種樹”——讀書!書是精神之樹,是人類生存智慧的結晶,它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追求。每一本書都是一棵“樹”,矗立在人類生命的來路和精神的歸途。它是丹柯手中高舉的“火炬”,為人們照破黑暗,指引迷途;它是先賢們不熄的心燈,世世代代,薪火相傳,傳授知識,傳播思想,傳承文明。每一本書里都有一顆魂,印在書中是文字,種在心中就是一棵“樹”,凝結在歷史的夜空中,就化作了一顆閃亮的星辰。這魂是孔子的仁、孟子的義,是屈原的忠貞、史遷的堅忍,是魯迅先生的深刻、顧準的獨醒;這魂是德爾菲的太陽神廟上的箴言,是印第安智者的低語;這魂是雨果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惡行的痛斥,是左拉在德雷福斯事件中的控訴,是安徒生的夢想,是列夫·托爾斯泰的樸素而偉大的心魂……
讀一本書,就是在自己的心靈中種下一棵“樹”。書讀得多了,一棵棵的“樹”種下了,荒蕪的心田長起了“森林”,心靈就有了擯除浮躁、抵御污染、拒絕沉淪的勇氣和力量。與此同時,讀書的過程使我們自己也成長為 “一棵樹”。讀書的人多了,一棵棵的“樹”長起來了,一片片的“森林” 形成了,社會的氣候就能夠得到改善。
樹是人類永遠的朋友,書也是。
(作者單位:固安縣人民法院)